【资料图】
边普查、边应用、边见效,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,全国各地因地制宜、创新思路,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的普查成果应用案例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为监测预警、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提供决策辅助,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支撑,这些都是风险普查数据成果的典型实践应用。近日,记者参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“媒体基层行”活动,走进福建省,深入了解当地应用普查成果防灾减灾救灾的做法。
在福建省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,大屏幕展示了福州市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平台。不同颜色的数据实时滚动,从地震、气象到交通、住房,各类信息汇集成“一张网”。哪些区域是风险点,哪些地方存在隐患,一目了然。
“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于2020年5月投入运行,是福州市应急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。”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任立明介绍,针对福州台风、暴雨等灾害频发常发特点,平台的临灾风险预估子系统基于风险普查的人口、经济、房屋建筑等承灾体数据、减灾资源与能力数据及历史灾害数据,结合卫星遥感数据、无人机数据等,可研判未来12小时至24小时台风和暴雨情景下的致灾风险,自动生成分析精度更高的评估报告。
这个“神经中枢”正常运转,得益于2020年以来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调查数据成果。通过普查,福州市摸清了风险隐患底数,建立了灾害风险预警系统。
福建省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,主要灾害集中于4月至6月的暴雨洪涝和7月至9月的台风灾害,呈现强度强、频次高、危害大、影响广等特点。“本次普查汇聚了9个行业约1307万条普查调查数据,并建立起省级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化应用系统。”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、厅长丘毅说,福建充分挖掘普查数据价值,大力推动普查成果应用落实落地。
据了解,此次风险普查与原有各行业部门调查最大的不同是“综合”,强化各行业部门数据的关联、耦合。为此,福建省建成普查信息化应用系统,打造全灾种、全链条、全要素灾害风险数字化支撑平台。该平台与福建省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对接,整合部、省、市、县四级已有的约27亿条数据,夯实“数字应急”基础。
开发临灾评估模型并推进实战应用,构建沿海地区“台风—暴雨—洪涝”灾害链、内陆地区“暴雨—洪涝—地灾”灾害链临灾风险快速评估模型;对2022年11月举行的福建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可能出现的森林火灾、暴雨洪涝、地质灾害等风险进行灾情演化三维科学建模……福建采用“场景+应用”模式,以点带面推进普查成果广泛应用,提升区域防灾精准性,做到早预警、早防范、早应对。
“作为福建省普查办的技术支撑单位,我们承担了省市县三级风险评估与区划、全省技术统筹等工作,为风险普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普查应用展示大厅,研究员高路告诉记者,基于风险普查成果,其研究团队开展了台风灾害链临灾风险评估等普查应用,构建了综合风险防控与智慧减灾平台。
围绕气象、水旱、林火、地质等主要灾害和危化品、尾矿库等普查数据,福建不仅建立起“一网统管”的风险监测体系,实现监测预警智能化,而且实现直接利用灾害点位数据开展隐患治理。
“目前,福建省各地、各行业部门仍在积极探索各类适用性、前瞻性的应用场景和领域。”丘毅表示,福建省将不断提升普查成果应用广度和深度,在强化普查数据赋能方面取得新突破,推动普查成果更好服务保障民生。(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)